深圳中學(泥崗校區)方案設計
1. 總平面布置
基地位于北環大道和泥崗西路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顯要,未來發展前景被看好。但同時,由于兩條主干道車流量較大,對校園產生的噪聲干擾也十分嚴重?;乇眰雀邔幼≌瑓^為現狀老舊的農民房,景觀較差。
根據以上基地情況,我們將總平面布置如下:
① 將主要活動場地和體育館集中布置在基地的西側,不僅分區明確,可滿足主要教學用房的與城市主路之間的隔聲距離要求。
② 將教學區布置于校園中心圍繞中心庭院。遠離城市主干道,避免噪聲影響,形成安靜的教學空間。
③ 宿舍和食堂置于基地的河岸北側和東側,自成一區,臨近東側校園輔助出入口,便于后勤車輛和人員的出入,也將其對教學區的影響降至最小。
④ 提出高效利用土地,建筑集約化,綠地最大化的設計理念。將學生宿舍和食堂集中布置,四棟高層住宅樓應對局促的場地限制,四棟體系樓和資源中心集中布置,因地制宜,化零為整,更為集約高效,緊湊符合。
⑤ 在出入口的設置上,更多的利用場地周邊現狀道路開口。將學校人行主入口形象口設計在場地南側中心儀式軸上,并設計落客回轉場地;學校老師的主要車行口利用場地西南側現狀道路開口,進入學校沿體育館南側道路進入操場下方地下車庫停車。在場地西側利用原有場地開口作為家長接送學生的車行入口,進入操場下部架空回轉場地,然后接到學生之后從場地西北側道路開口回到市政路上。
2. 功能布局
各功能分區合理,相互聯系方便是中小學校園規劃中最重要的原則,也是我們在設計中反復權衡的準則。在可布置建筑的剩余方整地塊中,我們根據各功能塊的屬性進行了如下劃分:
A.教學區
① 書院體系:
四大書院教學體系在總圖上相對獨立,擁有各自的領地,各自有歸屬感的差異性空間與建筑特征??臻g開敞通透,符合南方的氣候特征,公共走道與開放式交流空間串聯,提高學生課間交流的舒適度。
② 資源中心、圖書館、屋頂花園
資源中心在水平向將四大書院彼此連接融合。各書院的學生人流保證了資源中心的活力與生機。而水平向延伸的屋頂花園成為書院學生課間休息最便利的戶外交流與活動場所。資源中心成為學生教師生活與學習的共享客廳,而圖書館則是資源中心的靈魂空間,圖書館環狀圍合中心花園排布。一方面確保大部分的閱讀空間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花園景觀,另一方面,圖書館內側的走廊,成為資源中心最主要的交通流線,清晰便利地將其他資源中心的功能串聯,確保了圖書館良好的可達性與便利性。
③ 架空層
資源中心底層的架空空間,不僅成為適應南方氣候,低碳舒適的風雨走廊,以及非正式的校園活動場地,為學校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提供了遮風避雨的灰空間。而且為將來學校未來功能拓展需求保證了空間上的儲備。
B.宿舍區,食堂及學生活動中心
宿舍區布置在在教學區的北側與東側,在扣除河道范圍及地鐵控范圍之后剩余的有限空間內,以最集約的方式按照4個書院的格局布置4棟高層宿舍樓。宿舍樓每棟12層,下部6層為男生宿舍,上部6層為女生宿舍。宿舍單元采用校方推薦的布局思路。平面布局結合嶺南地區氣候特點,通過平面開口設置天井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實現南北通風。將教工食堂與千人學術報告廳合并設置為一個學生活動中心,布置于教學區中軸線北側,成為連接宿舍區與教學區的空間驛站。其他兩個食堂一個布置于河道北側宿舍樓下,另外一個食堂布置于河道南側宿舍樓下,兩個食堂均靠近生活區后勤入口,后勤流線便利,也便于學生就近進餐。在河岸兩側由宿舍首層的架空空間以及食堂,多功能功能中心組成了內容豐富的生活小鎮,通過對于河道后期的改善和親水空間的營造,創造怡人的生活氣息。
C.運動區
運動區整體布置在校園西側,以避免西側北環大道及西南側北環泥崗立交對教學區的噪音干擾。南北向布置400米運動場及籃球場。在科技中心副樓北側布置游泳池,并預留未來擴建為游泳館的用地。在體育區南側布置體育館,底層下挖兩米架空四米,形成六米高架空層作為風雨操場,二層為南北通透的半圍合式籃球館,三層為室內綜合場地兼做羽毛球館。利用屋頂布置網球館,以節約用地。運動場南側設置人防地下室,兼顧教師停車。北側架空層布置學生接送中心,將接送學生的車流導入架空層,在西側輔道設一進一出兩個接口,解決北環路輔道堵車問題。地下室與架空層設置通道連通以提高停車效率。
3. 交通組織
校園出入口設計結合校園功能盡可能利用現狀開口,車行流線避開人員活動區域周變化布置。在靠校園前廣場中部一側布置落客區。保留現狀場地西南側入口作為校園機動車主入口。教師車流進入校園后左拐通過風雨操場南側校園道路進入地下車庫。在場地西側輔道設置兩個接送入口進出架空層。利用現狀北側及東側的兩個入口作為生活區入口。
4. 集約模式
雖然建筑群所處區域較為方整,但由于受到河道藍線控制,下方穿行的兩條地鐵線控制以及自身高度、層數和間距等諸多限制,要擺下如此之多的功能塊還是顯得非常的擁擠。因此,我們在設計各單體時,提出高效利用土地,建筑集約化,綠地最大化的設計理念。比如:
四棟體系樓設計成四個組團,圍合中心大庭院,體系樓標準層內外廊結合布置,將局部實驗室和輔助空間設計在內廊北側,但又通過空間設計打開內廊,使之沒有封閉感,保證通風和采光的最大化。資源中心落在四個體系樓的下部,將體系樓連成一個教學體系,四個體系樓可更加高效集約的使用資源中心,同時資源中心的屋面又提供了一個層次的學生活動空間,資源中心下部架空空間成為學生社團的主要活動場地,體系樓,資源中心,架空層形成了多層次復合集約的使用條件。
學生宿舍由四棟高層建筑組合而成,男、女生通過分層分開管理。食堂布置在宿舍樓的底層,集約化的布局有效的節約了土地。保證了在生活區用地特別局促的條件下使得學生的生活空間更加自由,綠色。
在運動區,利用場地高差,做架空回轉場地解決場地周邊交通擁堵的現狀,有效改善接送學生的瞬時人流車流集散,同時操場下部埋深部分做了地下停車場,滿足學校老師的停車需求,地下車庫與架空回轉場地之間通過兩個通廊相連,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場地進行停車。同時體育館首層架空并形成下沉空間,可作為風雨操場使用,提供半室外的活動場地,學生也可以通過從教學區延伸過來的廊道進入二層籃球館以及三層的室內綜合場地,也可以通過直梯到達體育館屋面的網球場地。同時體育館的三層室外平臺也提供了觀賞創新活動廣場活動的平臺空間,體育館的功能空間得到了最大化的集約使用。